她没有直接去村长家,而是去了晒场。
果不其然,在那里见到了正在翻稻谷的村长,以及李成锐和他一双儿女,盛意和如意。
村长家的稻谷比较多,但是晾晒这个环节,并不会很吃力,所以一般都是自家人自己处理的,不会请短工。
郑晴琅过去后,随手拿起一旁的翻谷耙,一边帮忙,一边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村长。
村长认真听完后,第一反应是不信的,但没有立马反驳,而是问道,“这种豆肥田的说法,你是从哪儿听说的,我怎么没听过呢。”
郑晴琅自然不能讲现代的新闻,她把来源安到了知县夫人身上。
“你也知道,我同知县夫人有些往来,她是江南那一带的,听她提过一嘴。说她老家的农户就是一年双收,种完稻谷种大豆,不仅可以实现田地全年午休,比咱们多收一茬粮食,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呢。”
村长一听是知县夫人说的,底层农民对于“上层权威人士”的天然敬重,让他打消了疑虑,原本平静无波的内心开始涌动着壮阔的波澜。
“要真是知县夫人说的,那准没错。我也正愁着呢,交完今年的秋税,大家手里头的粮食可不多,勉强挨到明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村里的公费可不一定接济得过来。大豆虽然吃多了肚子不舒服,但也是粮食,不至于让人饿肚子呀……”
他絮絮叨叨得说着,被这突然的好消息打破了内心的平静。
郑晴琅等他讲完后,才接着补充说道,“到时候,若是大家的大豆丰收,也可以卖给我家,虽不能保证高价收购,但是会比粮商有良心些。”
这番话,又让村长激动了好一会儿,他不禁在肚里寻思,种出来的大豆都有了去处,村民们就没了后顾之忧,左右是辛劳几个月的事情,冬天闲着也是闲着,干就是了。
于是,他撇下了手中的翻谷耙,跟李成锐商量了几句,三人便一起回身去了祠堂,敲响了村里集中大家的锣鼓。
大家来得并不快,都忙着晒稻谷和处理田地,但是,村长很有耐心,一直等到各户的户主来了,才正式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