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市长和赵茜都一起看向郑八斤,很期待他有不同的见解。
郑八斤却点点头,心说,阳卫东做得对,现在的材料费比人工费贵,不像二十一世纪。
“我认为可行,首先,凉山有一条沿江公路,运起材料来方便一点,但是,这材料,运输成本也不低,因为,路太远。我有一个想法,先修秋城这边的公路,沙子可以就地取材,就节约下大量的成本。秋城有水泥厂,还可以从这边运过去,也会减少一定的成本。”
三人听了,都是眼前一亮,怎么就没有想到就地取材呢?
在大山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头,买两台沙机来,就可以打沙不是?
还有钢筋,间中就有厂,何必要凉山那边出?
从间中拉到西昌,再从那里绕山绕水过来,全程几百公里,光是运输成本就超过本身的价格。
阳卫东刚才和对方的谈判,表面是占了便宜,实则付出得更多。
“行是行,但是,这样一来,大桥一时半会开不了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凉山市长本以为用少量的钱,就可以先把大桥修通,也算是一项政绩,却被郑八斤三两句话就点出要害,心里不太高兴。
“没事,只要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上一个层次的人物,也会明白其中道理。”郑八斤说道,“我一个生意人,都看得出怎么做最省钱,他们会看不出?”
郑八斤打的如意算盘,也只有他明白。
前一世,就是一条沿江公路,从秋城环西路开始,阳卫东又修一条通往南边的大街,宽十米,质量过硬,二十年后不变形,依然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车辆行驶。
但是,有人用当时的眼光看待,告他修得太宽,造成资源浪费,还劳民伤财。
有人也开始借势,把他整下台来。
其实,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路太好了。
这一世,绝不能让阳卫东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