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里还能集体吃饺子,确实算得上是特色了。时湫想着,不如一会儿多送希望基地几袋面粉吧。
“这个是希望基地第一食堂,我们基地一共有四个食堂,不过都没什么区别,就是为了方便大家能就近吃饭的。”
一路上,两位基地长轮流给时湫介绍着路上的情况。
“那边那个红色的房子,是基地的图书馆。我让人收集了一些各种技术方面的书籍,给大家看。
你们别不信,基地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可是有不少人,是在这儿自学成才的。”邹基地长颇为自豪地说道。
杨基地长也附和道:“知识就是力量,这话说的不错!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基地里建一所学校。
基地里还是有很多孩子的,困难的时候是没办法,现在好起来了,可不能继续用童工了。
还是得让他们上学,学知识,学有用的东西,学吃饭的本事。”
闻言,时湫赞同地点点头,“的确,有条件确实要让孩子们上学。”
不过她仓库里的书,适合小孩子的教材并不多,等有时间她去市里的学校和书店看看,收集一批笔纸书本,捐给他们。
“这个就是基地的医院啦,资源有限,医护人员的数量也不多,暂时基地里就这一所医院。”说到这个,邹基地长语气有些遗憾。
医疗条件在末世里是真的能救命的东西,可惜了,他们基地还是有所欠缺。医生人数不多,医疗器械太少,药品更是捉襟见肘。
不过有就比没有强,能救一个人算一个。
“那希望基地有实验室吗?”时湫有些好奇地问道。
杨基地长摇摇头,“没有,没那个条件,浪费那资源干啥,国家要是研究出解药来,肯定不会把咱们落下不是。”
邹基地长也跟着点头,“老杨说得对,没那个金刚钻,就不揽那个瓷器活。那玩意儿不像砌墙磨磨,又不是看书就能学会的。”
如此豁达的话语,倒是符合时湫对东北人的印象。
这两位基地长,一直在认真为基地的幸存者办实事,不追名,不逐利,倒是难得的称职的人民公仆。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们一定能大展拳脚,做更多实事,造福一方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