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袋子种子外面写着:高产、亩产五百斤。
五百斤?!
付宁觉得自己是不是幻视了?
而且也没有产地,也没有植株的基本情况,就这么一句话。
他抓了一把出来,心里不可抑制的喊了无数个“我靠!”,这是亩产五百斤的种子?!
就这一把棒子豆儿,都长得狗牙似的,干瘪细长不说,一点儿光泽都没有。
你但凡是长得圆润一点儿,我也能多信你一分!
还亩产五百斤?!
晨丰一号也就是在薄田上每亩地增产了二十斤左右,去年中秋节都有村里人遣了自家孩子过来磕头。
要真是能到亩产五百斤,庄稼人能给你立了生祠!
付宁越想越生气,气得手都有点儿抖,抓起桌子上的茶壶,一口气干了半壶凉水,情绪才稍微稳定一点儿。
他看了看这种子,决定亲自种一下,万一错怪了人家呢?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啊。
为了能公平客观的反映种子情况,付宁把一半的种子分成了两份儿,一份儿就种在院子外面的普通田地里,一份儿种在他特意培养的良田里。
那地边上有个大坑,付宁前年就开始里面堆了草木灰和粪肥,发酵好几个月,连着两年通过施肥、追肥改善土质,本来是想试验一下晨丰一号的极限产量的。
现在他空出来一个角儿,把这号称极高产的种子种下去了。
要说播种时间,他比大福他们种的早,毕竟他不用把那么多的土地都翻一遍。
但是这个玉米发芽的时间比所有的实验玉米都长,别的地里都是一片绿了,他这边儿刚有几棵黄不拉几的小苗顶出来。
等正常的玉米都长到大拇指粗、快到膝盖高了,这个玉米还没有小拇指粗,高度刚过脚脖子。
而且出苗率低,普通田地里出苗率就是一半多一点儿,良田里也没到七成。
付宁看着这不争气的玉米苗,把锄头往地上一摔,就这个玉米要是亩产能过一百五十斤,就是老天爷睁眼了!
还五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