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顾同的决策尘埃落定,整个统帅部迅速运转起来,一道道新的命令飞速传达到各部。
与此同时,陈望也率领新67师,开往了广福。
他现在对于整个战局,早已经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
这一方面是两个时空的高度相似,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系统的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战略知识的积累。
朱良如此力挺,便是因为,他也看出了这些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朱良,统帅部的德意志顾问团,也早就看出来国军各部的战略战术,甚至是各阵地指挥结构上,存在的致命缺陷。
在整场大战中,国军虽然不畏牺牲,坚守阵地,但主动出击较少,战术呆板,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
要知道,淞江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加上国军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
七十余万大军仓促应战,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
而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大大增加了防御作战的难度。
据德意志顾问观察,中国军队的防线部署多呈一线型,既无纵深,也无侧防,且多将大部分兵力配置于第一线。
对此,日军多采用集中大量火力及兵力于一点的中央突破战术,中央军将士们尽管在阵地上奋勇抵抗。
但面对日军的集中火力及兵力优势,阵地很容易被一点突破,而后造成全线混乱。
日军第一零一师团的师团长,鬼东喜曾在日记中写道:
“敌人的顽强态度与日俄战争时在旅顺所遭遇到的情形并无太大差异。
而且,某些地方还有过之,不管如何炮击,都表现出坚守到全军覆没为止的态度。”
而庐山军官训练团队长,第8军军长兼税警总团长黄森曾在日记中抱怨:
“敌仍沿袭往昔之战法,即炮火与兵力集中使用于一点。
反观我方,被攻之处,守军竭力抵抗外,其他未被攻部队,则期期自庆,束手旁观,绝不加以援助;
一旦己被敌攻击时,他部冷眼旁观,亦复如同出一辙,致敌能逞其到处可行突破之伎俩。”
这其实也是陈望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友军到底靠不靠谱的。
好在,第六师此前算得上英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