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北,故宫博物院。
馆长萧煌奇继续介绍起来:
“苏总、韩导,眼前的这幅长72.3厘米的书法,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这是由颜真卿所作,全称叫做《祭侄季明文稿》,全文共有23行,234个字,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遇难的侄儿颜季明而写下的,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随着萧煌奇的介绍,苏青云和韩含不约而同的揉了揉眼睛,瞪大眼珠子,一眨也不眨的盯着眼前的旷世名画。
《祭侄文稿》,传说中的天下第二行书!
不过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已经失传了,传说是被李世民带进了棺材里,也不知真假。
所以现在流传的《兰亭集序》,都是后人的临摹版本。
至于这《祭侄文稿》,这可是真迹啊,不是什么临摹版本能比的。
两人看的都很仔细,不过韩含对书法不太懂,只是走马观花粗略的观赏了一下,虽然这幅字的名气很大,但是在不懂书法人的眼里,恐怕看不出什么门道。
但苏青云就不一样了,他本来就是书法大家,论功力不在颜真卿之下,他仔仔细细地看过颜真卿的真迹后,心中对其也是十分推崇!
“果然是在痛苦、激愤和悲伤之中写出来的绝世精品啊!”
“从这字里行间中,我便能感受到创作者悲痛欲绝的心情!”
“果然,情绪是书法作品的催化剂啊!我的书法,论术不亚于颜真卿,可惜,想写出这样的水准,也需要特殊的环境啊!”
所谓英雄惜英雄,大师敬大师!
苏青云本身的书法水平,就是登峰造极的,自然能欣赏到颜真卿的不凡之处。
不过韩含显然看不出这幅字画的玄妙之处,仅是因为它的名气大,而多看了几眼。
而在《祭侄文稿》旁边的也是一幅字画,萧煌奇介绍道:
“苏总,韩导,这副字画纸本25行共129字,原属圆明园收藏,后被蒋先生带到这里,这便是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这篇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精神上极度压抑寂寞,由感而发,便写下了这篇诗帖,这首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东坡此刻惆怅孤独的心情,读其诗,诗中字字含泪。再观其字,笔酣墨饱,神充气足,姿肆跌宕,飞扬飘逸。可以说是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极致之境。”
听到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韩含再次瞪大了双眼。
他虽然不懂书法,但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毕竟,基本上就没有华国人不喜欢苏东坡的,这可是全体华国人的精神偶像啊!
如今在千年之后,在博物馆里看到苏东坡先生当年留下的墨宝,这种感觉玄妙不可多言。
苏青云也是看的兴致勃勃。
这幅《黄州寒食帖》硬要说术的层面,也就是技法上,并不比《祭侄文稿》差!
不过古代讲究长者为尊,再加上《祭侄文稿》背后较为传奇的故事,所以才排在《黄州寒食帖》的前面。
但在苏青云的眼中,他反而更喜欢《黄州寒食帖》这种书风。
宋代的书法推崇意境,所谓宋人尚意,书法更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苏东坡将这种自由的书风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越往后越往左,书法的字迹越来越松弛,这种松弛其实是作者心绪的变化。
而苏青云从这幅字中,依然能感受到1000多年前苏东坡在寒食节这天,情绪的起伏变化!
这就是华夏文化的底蕴啊!
他在心中感慨了一下,这时候萧煌奇又指着旁边的一幅书画道:
“苏总,韩导,这一幅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这是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这幅画分为前半卷和后半卷。前半卷现在在江南博物馆收藏,而后半卷则是由我们苔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
说到这里,萧煌奇忽然有些洋洋得意地说道:
“不过江南博物馆的那幅前半卷只有半米长左右!”
“而我们苔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虽然说是后半卷,但足足有6米多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