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红娘啼笑因缘 闪蝶 2569 字 2个月前

红娘姐姐上线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度娘说,古代有很多关于教育、成长和科举制度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就包括了“伤仲永”和“范进中举”这两个着名的典故。这些故事不仅反映当时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仲永因为父亲的过度利用而失去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最终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拥有天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努力,也会逐渐失去优势。

相比之下,“范进中举”则描绘了一个长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终于在晚年中举后却陷入疯狂的情景。这个故事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它展示了一个人为了追求功名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悲剧形象。

总的来说,“伤仲永”和“范进中举”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案例,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启示。这些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努力,同时也要警惕崇拜权力和地位对人性的扭曲作用。此外,也让我们反思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父母需要关注和改善孩子哪些方面的问题。

所以说,孩子怎么就长大了?就像一棵小树,接受雨露和阳光,慢慢长成大树。

老话有时候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从孩子幼年时期的行为表现和性格特点,大致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成就。

通过观察儿童早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可以对其成年后的个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一个基本的预判。当然,也提醒家长,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养,还需要培养孩子正知正见和正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需要稳住,慢点不要紧,打好基础是关键。

人的性格和习惯,一般在年幼时形成,当然后天改变也很重要。但是,童年的影响有时贯穿孩子一生,比如,宋氏三姐妹的成长,得益于开明的父母。因此,关注并引导孩子们在这个关键阶段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红娘姐姐有一位老前辈,从小喜欢学习,母亲虽然不识多少字,但是认为孩子是干的正事。即使她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小说,被姐妹向母亲说,老母亲仍然觉得,孩子那是在学习。

在五十年代,父母没有因为她是女孩子就让她辍学回家干活,而是一直供她读书。

老前辈考学出来,也带动了下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觉得姑奶奶住楼房,盖小薄被,孩子也想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子孙后代通过努力,也不想再在地里干活了。通过好好学习,逆袭了命运。

人这辈子,身为一个女孩子,能遇上开明的父母和鼓励自己的老师很重要。

很多父母目光短浅,往往一个女孩子长大嫁人就可以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红娘姐姐还有一位女同学,她的父亲即使面对村里人的提醒,也依然让她读书。当然,她也不负父母厚望,考学出来以后,又反哺兄弟姐妹,让父母安心。

父母也是觉得,她小时候就读书不费劲,将来能读出来,就不用回家务农种地了。父母一辈子在地里干活,也不希望孩子再走他们的老路。女同学的哥哥也考大学出来了。从此,女同学和哥哥带着父母,远离了故土。父母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一家人都改变了命运……

有时候,有些孩子早慧,作为父母适时引导,引导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孩子。比如小童星小时候太早出名,过于曝光,要么让孩子养成取悦和讨好观众的性格。要么养成目空一切的坏习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赋予孩子“抬头有神明,忠厚传家远”的理念,父母教育孩子一个关键的环节。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训有道理,但是还要看孩子的资质。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学习不费劲,而有的孩子怎么学也学不好,这跟智力有关系。比如,有的孩子是985,211毕业,但是参加工作考试,往往不一定有好成绩。

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底气和松弛感。

红娘姐姐闺蜜秋华的母亲,是一位识大体的老太太,她对秋华说,“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就回家种地!”

秋华姐妹仨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父母没有因为是女孩子,就不供她们上学。而且姐仨都发展的不错,分别做了大学教师和医务领导。

正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底气,那一句,考不上又怎样呢?大不了回家种地。

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