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真的吗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4202 字 2天前

3.短期 vs. 长期博弈 影响了人们是否愿意接受批评,短期导向者更可能拒绝忠言,而长期导向者则会更理性地接受它。

4.纳什均衡 说明,如果整个社会或组织普遍鼓励听取批评性意见,就会形成一个更优的均衡,使得个体和群体决策都更加理性和高效。

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尽管忠言可能让人一时难受,但理性决策者应当克服短期情绪,选择长期最优策略——倾听并采纳有价值的建议。

“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心理学中同样有其依据,主要涉及认知偏差、情绪反应、动机心理学和成长心态等方面。

1.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为什么人们抗拒忠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抗拒不符合自身预期的建议。

(1)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相信符合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相反的信息。

?解释:忠言往往与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因此容易被忽略或反驳,而不是被理性接受。

?例子:一个投资者坚信某支股票会涨,即使经济学家警告其存在泡沫,他仍然只关注支持上涨的信息,最终可能蒙受损失。

(2)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拒绝承认自身的问题。

?解释:当他人给出批评性的忠言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防御心理。

小主,

?例子:一个学生考试没考好,老师指出他没有努力复习,但他可能认为是试卷太难或老师出题不合理,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3)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新的信息与已有信念冲突时,人们会感到心理不适(认知失调),通常通过拒绝信息、合理化或改变信念来减少这种不适。

?解释:忠言往往会让人意识到自身的缺点,进而引发认知失调,因此人们可能会本能地拒绝它。

?例子:一个长期久坐的人听到医生建议他多运动,可能会说“我身体还不错,不需要运动”来缓解认知失调,而不是接受医生的建议。

2. 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s):忠言为何“逆耳”?

除了认知偏差,情绪反应 也是人们拒绝忠言的重要原因。

(1)自尊受损(Threat to Self-Esteem)

?当他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或错误时,我们的大脑可能将其解读为对自尊的攻击,从而产生防御或反驳心理。

?解释:忠言让人不舒服,是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够优秀或犯了错误,而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

?例子:老板批评员工工作效率低,员工可能会感到被冒犯,而不是冷静分析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真的需要改进。

(2)情绪回避(Emotional Avoidance)

?人类大脑倾向于回避让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信息,而忠言往往带有“批评”成分,因此容易被回避。

?解释:我们更愿意接受让自己开心的信息,而非让自己感到不适的信息,即使后者更有利于成长。

?例子:朋友指出你最近的生活习惯不健康,你可能会不高兴,甚至疏远这位朋友,而不是认真思考他的建议是否有道理。

3. 动机心理学(Motivational Psychology):忠言如何“利于行”?

尽管忠言可能让人不舒服,但从动机心理学来看,它实际上能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

(1)内部动机 vs. 外部动机(Intrinsic vs. Extrinsic Motivation)

?内部动机:如果一个人真正希望提升自己,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批评性建议,因为这有助于长期成长。

?外部动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短期奖励(如金钱、名誉),他们可能会更抗拒负面反馈,选择只听取顺耳的建议。

?例子:一个真正想进步的运动员会主动听取教练的批评意见,而一个只想出名的运动员可能只想听到夸奖。

(2)成长型思维 vs. 固定型思维(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

?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会本能地抗拒批评或忠言。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因此更愿意接受建设性的反馈。

?例子:一位作家如果有成长型思维,他会认真听取编辑的批评意见并改进文章,而不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完美。

4. 反馈接受度:如何更容易接受忠言?

虽然忠言确实利于成长,但由于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人们往往很难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忠言的接受度呢?

(1)调整心态:主动寻求反馈

?练习接纳批评,把忠言视为帮助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攻击。

?例子: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虽然个性强势,但他会反复听取团队成员的建议,以确保产品达到最优水平。

(2)改善忠言的表达方式

?“三明治反馈法”:先说优点,再指出问题,最后提供改进建议,让批评更易被接受。

?例子:一个老师如果直接说“你的作文很差”,学生可能会抵触。但如果老师说“你的立意很好,但如果能优化结构,会更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3)建立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研究表明,在一个人们不害怕批评的环境里,大家更容易听取和接受忠言。

?例子:谷歌的研究发现,高绩效团队的共同特征是心理安全感,即团队成员不会害怕发表不同意见或接受批评。

结论:心理学如何支持“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

1.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认知失调)导致人们抗拒忠言,但如果克服偏见,忠言实际上能提供重要信息。

2.情绪反应(如自尊受损、情绪回避)让人难以接受忠言,但如果能调整情绪管理,就能更好地利用反馈成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动机心理学表明,真正想进步的人会更愿意听取忠言,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忠言当作改进的机会。

4.反馈的表达方式和心理安全感会影响人们对忠言的接受度。如果能用合适的方式提供反馈,人们会更愿意采纳建议。

总结:心理学不仅解释了“忠言逆耳”的现象,也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接受忠言,从而真正“利于行”。

从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角度来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通过认知偏差、有限理性、前景理论和时间折现等理论来解释,说明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抗拒忠言,以及为什么克服这种抗拒能带来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