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帝道:“翰林院的侍讲如今便是这种水平?”
侍讲面色一变,立马跪下:“皇上恕罪。”
看着下面求饶的官员,建安帝眉头一皱,眼底浮现出厌恶。
皇上恕罪?
他冷笑,满朝文武百官有几个真正将他当作帝王?
一想到早朝时,文武百官皆向他进谏,太子后院空虚,只有太子妃和侧妃两人,膝下没有子嗣,纷纷进言为太子挑选妃嫔,以求东宫诞下皇孙。
太子乃建安帝亲自挑选,建安帝对其寄予厚望,但是,建安帝闭上双眼,原本显得白皙年轻的面容瞬间变得老态龙钟。
太子不该啊!
温善软弱,听信世家,毫无主见,建安帝已经能够想象自己百年后,将江山交到太子手上是什么局面了。
到时候,怕是连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都维持不下去了。
然东宫无错不可轻易废弃,否则会动摇国本,世家也不会让他废掉亲近世家大族的太子。
建安帝私心也不愿废弃太子,在诸子当中,太子虽良善软却不失手段,其他子嗣天资平庸,注定只能做闲散王爷。
建安帝沉思,太子并非无药可救,只需要一块磨刀石,让太子学会借力打力压制世家,太子就能成为合格的帝王。
磨刀石······
建安帝沉默重复着,满朝文武能作为一块磨刀石激励太子,又能作为一把刀来压制世家的,只能是出身寒门庶族的朝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有资历能够熬下来,扎根在朝堂上的寒门臣子,早就归附于世家,他们自然是与世家同气连枝,其他不愿意屈服于门阀世家的寒门官员要么便贬去偏远之地,要么辞官归乡。
建安帝沉吟,当初,他就应该保下一两人才是,也不至于沦落到如今无人可用的境地。
忽然,他想到一人。
今年的新科状元。
他睁开双眼,吩咐道:“传翰林院修撰郑颢进宫讲解经史。”
“是。”见建安帝没有责罚自己,侍讲立马退下。
急促的脚步声传入翰林院,众人抬首望去,只见进宫的侍讲大人脸色苍白地进来,他的身边还跟着早上请他进宫的太监。
太监抬眼道:“陛下有旨,传翰林院修撰郑颢郑大人进宫讲解经史。”
一位官员急匆匆地跑向翰林院内一间小屋,房门被推开,外人闯进来的动静令郑颢抬起头来,目光投向对方。
小官气喘吁吁道:“郑大人,您快些出去,皇上有旨,传您进宫讲解经史。”
杜远和何宴之下意识对望,眼里皆浮现出不解。
翰林院修撰虽有进宫为皇上,太子和皇子讲解经史的职责,但是,这种好事一般都轮不到修撰,多是侍讲侍读去。
而且,今日侍讲已经进宫,皇上却再次传人进宫,杜远看向郑颢,眼含忧虑。
诸多思绪在脑海划过,郑颢起身,神色冷静,语气沉稳对慌忙的小官道:“劳烦带路。”
见对方不急不忙的神情表现,小官也渐渐冷静下来。
他对郑颢道:“郑大人随下官来。”
郑颢跟着对方走到翰林院大堂,便见到手持拂尘的太监,对方瞧了他一眼,阴柔嗓音拖着调:“郑大人,随咱家走吧。”
翰林院位于皇城内,距离皇宫并不远,郑颢和太监无需乘车,双腿行走就到达御书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