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高兴坏了,齐声叫好儿。
收工酒一直喝到晚上九点多。
冷毅拉着巴赤眼爷,来到办公室,沏上一壶好茶,给巴赤眼爷倒茶。
振文朝办公室探头,问冷毅:“冷哥,你不过来再敬大伙一杯酒啦?啤酒也行。”
冷毅摆摆手:“你们喝吧,我和爷说会儿话。”
振文答应一声,回伙房继续喝酒。
冷毅喝了口茶,砸吧了一下嘴:“好茶,爷,喝茶,茶不错。”
巴赤眼爷喝了口茶,也说味道不错。
冷毅一手撑着椅子,抬头说:“爷,咱东海市水果好哇,数阳犁好吃,还是贡品呢!当年,慈禧太后喜欢吃。你听着,我给你读一段书,书上记载得可明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柳家庄的阳梨来自当地上册村。阳梨本名洋梨,又名把梨、茄梨、葫芦梨,是原产欧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变种。文革期间,为避“崇洋媚外”之嫌,将“洋梨”更名为“阳梨”。阳梨在当地又常以其最初引进地上册村之名冠之,称为“册梨”,久负盛名,是驰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产。册梨的栽植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镇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当时是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丁书方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回家后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花期遭受虫害,果实所剩无几。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一天,宁海州衙门一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书方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又按其果实形状称之为“把梨”“茄梨”“葫芦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简写为“巴梨”。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第二年,为防止虫害,丁书方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防虫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指名要买这里的“洋梨”上供朝廷。原来,上次来过的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州老爷品尝,这位正为找不着当地特产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爷如获至宝。为了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供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民国年间《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建国后,册梨栽培面积一度扩大。1957年,册梨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用于招待待外宾。但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和文革时期,册梨面积有所减少。为保护册梨这一传统优势地方品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对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阳梨营养价值极高,有润肺、化痰等功效。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多种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头、梨酒等。
巴赤眼爷来了兴致,高兴地说:“柳明昌那会儿发展阳梨,没享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优惠措施,全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了一百多亩阳梨。那年春天,他到县果树站买梨苗,县果树站说没有,但果树站答应帮助到外县联系。果树站联系好几个县都没联系着,柳明昌就没有能从县果树站拿回阳梨树苗。柳明昌不舍气,就想,山上的野梨,野果,谁也没栽苗,怎么就长成树了呢,果子吃起来还挺甜。对!肯定是鸟衔了种子,掉在了土里,种妇长成了果树。他就想利用阳梨种子培育阳梨树苗。那年他到二十里地之外的上册村梨园里,买了二百斤熟透了的阳梨回来,买的时候,上册的果农说,不能买这么些,熟透了的梨,吃不完,放一天一宿就坏了。柳明昌不管这些,还是买了,梨买回来后,直接送到了公社里,请干部吃。他请干部吃梨的目的,是那年公社帮助村里买手扶拖拉机,向大大小小的干部表示谢意的。公社干部吃了,都说好吃。吃完之后,柳明昌打发人把扔掉的核一个一个捡起来,拿回家。梨核晒干后把种子一个一个抠出来,转过年来天气暖和了,埋在土里。怀揣着一颗希望的心,一个多月后,长出了阳梨苗,柳明昌高兴极了,社员也高兴极了,精心看护。当年的梨功长到小腿肚高了。又过了四年,长成了大树,挂果了。柳家庄的土质好,结的阳梨,成熟以后,香气扑鼻,咬上一口,纸一样的薄皮,一咬就破,接着一股甜汁一样的果肉软软地进了口,不用嚼,舌头顶着上腭,嘴巴动弹几下,梨肉就被挤碎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