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115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451 字 19天前

我们看现在的度化。现在度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这一期,就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这一期的八相成道。

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感应。

卯一、喻感应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过去佛陀来过娑婆世界,度过一些人,走了。这些人当初在跟佛陀这一期教化,广义来说包括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把这些人教化以后,佛陀离开以后,“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而这儿子在他们的医生父亲离开以后就糟糕了,就没有人摄受了,东西就乱吃了,没有医生管着了,就是譬喻佛陀离开以后众生开始向外攀缘。向外攀缘以后,就引生了内心的见思烦恼的毒药就开始发作。因为佛陀在的时候有一定的威德力,大家不敢起烦恼。但是这个问题在哪里呢?你不敢起烦恼,是佛陀威德摄受。所以很多人会以为说,欸,你看我烦恼都断了,就开始以为可以放逸了。就是说,你是靠外力的摄受,所以佛陀一离开以后,你内心的问题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你自己没有内在的安住力、调伏力!所以这个善知识一离开以后,他的毒药就发作,他内心的烦恼就发作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发作以后,“药发闷乱”。这个烦恼一旦相续就会造业,业造久了以后就有业障,就障碍你了,就开始闷乱,就是业力了。那么业障多了以后变成怎么样?果报了,就招感生死的果报了,就“宛转于地”,就这个人就失去了活动能力,就卧在地上。就是这个人在娑婆世界堕入轮回当中,他的道业已经不能增上。

那这样讲的话,对众生是一时的伤害。那为什么佛陀要离开呢?一时的伤害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因为这样他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他才知道良医一离开以后,他内心的毒药并没有除掉,所以他就发作,最后倒在地上。而这样子的一种自我反省,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

卯二、喻施化 分二:辰一、喻现形;辰二、喻说法

辰一、喻现形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那么,正当这些诸子“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以后,佛陀就知道这些诸子善根成熟了,因为他产生一种无常的危机意识了。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再一次地回来,他示现八相成道。

这个时候的诸子,饮了毒药以后出现两种情况:有一种人“或失本心”,另外一种人“或不失者”。我们说失掉本心的。这个失掉本心就是,过去生他跟佛陀在一起,他栽培的这个智慧的善根非常浅薄,多分来说修福,当然对佛陀有皈依的心,所以他招感佛陀再一次的出现。但是他的善根浅薄的关系,就被烦恼完全遮蔽了,就失掉他过去内心的善根力了。这种善根力,他只能靠佛陀在的时候来摄受,佛陀一离开以后,他善根浅薄,就被烦恼蒙蔽了。另外一种人,就是当机众,他虽然有烦恼,但是他过去跟佛陀学习的时候栽培了深厚的善根。虽然没有成就圣道,但是他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即便他起烦恼流转生死,善根对于整个三乘的信解不失。

这两种人同时“遥见其父”,而且同时“皆大欢喜”,对佛陀都因为失而复来,大家都非常欢喜。怎么个欢喜法呢?“拜跪问讯,善安隐归。”一方面身业的跪拜,一方面口业的问讯,乃至于内心欢喜佛陀安稳归来。就说了,“我等愚痴”,您老人家一离开以后,我们就被内心的烦恼毒药之所毒害。您老人家现在回来了,我们希望您能够救拔我们,再一次赐给我们寿命。这个包括了法身的智慧的寿命,也包括了福德的寿命。这就是增长法身寿命,也增长福德寿命。就正式向佛陀请法。

佛陀过去生来过娑婆世界,度化了一批人。度完一批人走了以后,留下这些人。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是今生的这一期度化的时候,就剩下两种人:一种是失本心者,一个不失本心者。那么这两种人根本是什么?都是有皈依的善根。这是很重要。有皈依的善根,你就能够再招感佛陀的出世。但是有些人只有皈依的善根,他失去了智慧的善根;有些人智慧的善根还在,这个就是当机众了。所以同样有皈依的善根,看到佛陀,“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就是身口意的恭敬,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个结果就不同了。

辰二、喻说法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我们看经文。佛陀不但是现身,还说法。这重点了,说法。这个良医看到这些诸子中毒以后,“苦恼如是”,中毒以后就发作,就卧在地上。然后他马上“依诸经方,求好药草”,根据整个三乘的法门就配制各种药方。

这个药方有四种特色,“色、香、美、味”。“色”指的是大小乘的戒法。因为它有形相,它对身口的各种规范,这个是有形相可以去遵循的,叫做色。“香”指的大小乘的禅定。你内心一寂静的时候,就像你的内心释放一种香气,这种沉香、精油的香气,会让你的内心感到安稳寂静。就是释放香气,还安稳内心,就是指的禅定。“味”,这个味指的是大小乘的空性的智慧,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当然《法华经》是什么?一心三观,中道的观慧。这种观慧都是有法味的,能够滋养你的色身的,法味。这个“味”指的是智慧,大小乘的智慧。这个“美”,就是这个大小乘的戒定慧法门有解脱生死的功能,所以叫做美。不像外道,是无益的苦行。这个医生所开的药,可以说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当然,它制作过程,“捣”,捣就是用空性的智慧来破执。“筛”,就是假观的智慧来作一个拣别,你要由假观知道十法界因缘果报,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什么是助道,什么是障道,作一个助缘。那么把空性的智慧“离一切相”跟假观的“即一切法”把它合在一起。这个空性,当然从三乘的角度空性是正修了;这个筛,这个假观是助行。正助合行,就放入了这个药当中,给这个中毒的儿子服用。

小主,

这个父亲就说了:“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不但是治疗病痛,而且不会再复患。这个时候,在诸子当中,不失本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现在的益物是从过去来的,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上一期也遇到了佛陀。但是因为上一期善根不具足,那佛陀一示现以后,对他们产生了刺激,所以到今生的时候,欸,善根成熟了,所以他们这一期变成当机众了。这是所谓的不失本心者。

所以在佛陀这一世,被度化的有两种人:

第一个,根利遮轻的。善根具足,烦恼轻薄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一见到佛陀,七天之内证得阿罗汉果。这第一种,根利遮轻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他善根成熟了,但是他烦恼也很重。比方说央掘摩罗。央掘摩罗他是发愿要杀一千人,杀到九百九十九人的时候,杀到没有人了,这个村庄大家都跑光了。他一想,欸,还有一个人一定还在,他的母亲。就回去杀他母亲了。回去的时候佛陀在中间的路上现身,然后跟他开导,把他摄受了,结果他当下就证得初果,跟佛陀出家以后,也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背负了九百九十九人的命债,他今生照样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这个人,这善根不可思议,这个罪障不能障碍,就是根利遮重的。

这两种人都叫做“不失本心”。

就是说,只要你善根在,佛陀根本不把烦恼罪业当一回事,佛陀最怕的就是你善根不成熟。所以,你善根不成熟,你就算没有烦恼,没有罪业,就算是一个好人,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一个道人。就是佛陀的眼中只看到你善根有没有成熟,佛陀根本不在乎你的烦恼业力。因为这个对佛法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因为只要你光明出现了,你就不怕黑暗。佛陀一旦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最怕的就是善根启动不起来,那黑暗就有力量了。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对烦恼业力觉得非常可怕?因为我们光明没有出现。所以相对来说,就是黑暗势力控制了我们。所以,只要你不失本心,不管你中毒有多深,佛陀都可以让你“病尽除愈”。

这是指的那一期教化的当机众。

这样讲,这些失掉本心的就必须又被剩下了,看下一次了。

寅三、复去喻喻未来益物 分四:卯一、喻不灭有损;卯二、喻方便唱灭;卯三、喻唱灭有益;卯四、喻本实不灭

卯一、喻不灭有损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