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彻底击溃明军援军,并且俘获了大量明军将领,对于皇太极的计划也是最有力的推动。】

【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向祖大寿传递招降之意,他写了三封信,分别送给祖大寿、何可纲、张存仁三人。

同时,为了加强说服成功的概率,以及昭示一下后金的强大和他本人的容人之量,他还让二十三名投降的明朝官员各以己意写下招降书,然后和自己的信一同由降将姜桂亲自到大凌河城送达。】

【祖大寿并没有允许姜桂进入大凌河城,于是姜桂便跪在城外,讲述了明军援军被歼灭的事情,以及自己送招降书的目的。】

【祖大寿听罢,依旧没有打算投降,赐给了他饭食,并让他返回后金营中,让他以后不要再来了,自己绝对不会投降,即使是饿死在大凌河城中。】

【皇太极重新思考过后,认为祖大寿在这样极端不利——已经没有援军、城内无粮又兵力虚弱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投降,多半有一个重要原因:后金过往杀降屠城的例子。】

【于是,十月初九,他再次致信于祖大寿等人:“我用兵向来讲究一点,那就是需要杀掉的人杀掉,可以招纳的人一律招纳……至于说辽东先前杀掉汉人,这确实发生过,我不否认,但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后悔这一举措……而现如今,我对汉人一律加以恩养,你难道没有听闻吗?更不用说那些投降的汉官了,他们一个个都受到了任用……不说别的,就是我这一次使用的火器和那些士卒,就是汉官们努力出来的成果……因此,我的信誉你们是可以相信的,我绝不会杀掉大凌河城的归降之人。”】

【同时,他又解释了一番此前永平城的事情:“永平城的事情是个意外,我也没有想要杀掉当地的官民。这全都是因为当时处理此事的二贝勒阿敏,他一向不愿意听从我的指令,始终想着自立为王,更不愿意遵守军纪。况且,他的罪行岂止是杀人,他还导致了我攻下的几座城池又被明朝夺走……因此,我出发了阿敏,想来你们也有所耳闻……】

【“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我之所以一直在写信劝说你们,完全是因为我爱惜像你们这样的人才,大凌河城中有多少人才啊!若是能够得到你们的效力,我的大业如何不能更进一步?再者,若是杀了你们,于我又有多少好处?反正,大凌河城已经是孤城一座了,不若归降于我,大家一起共建大业。】

【最终,他又以“共建大业”来劝说祖大寿等人。】

【而除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皇太极还从行动上力图推动大凌河城的归降——他在十月初九当天,就派出军队,带着火炮前去进攻此时大凌河城周围存在的最大的台堡,子章台,由守将王景镇守。】

【十月初十,大凌河城中有一名叫做王世龙的人出城投奔后金,他还带来了大凌河城内的最新情况:粮食已经消耗殆尽了,那些平民百姓也大多都已经饿死了。剩余的这些人,也都不怎么吃马肉了,因为大家都已经开始吃人了。非要说的话,还剩下三十匹马能够骑行。】

【而到了十月十二日,被后金军队进攻的子章台的守将王景也选择了投降。】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点点头,就是从这一次与大凌河城相关的几场战役中,他、以及其他贝勒们将领们充分认识到了火炮的重要性,看到了这些火炮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大凌河城的包围不算,但是击溃歼灭第四次来援的明军,红衣大炮以及其他火炮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而子章台,能够在当初十月初九进攻、十二日就归降,也离不开火炮的作用。

子章台到底是大凌河城附近最为坚固和庞大的台堡,修筑的颇为坚实,如果当时没有让前去进攻的士卒带上足够数量的火炮,那么恐怕这子章台还能撑上数日——那么,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即使还会投降,大约也会拖延上更长时间;同时,大清当初的粮草也需要重新调配运输。

——是的,粮草问题。

大凌河城内弹尽粮绝,人相食,确实惨烈;但是大清的数万人马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粮草供给的,虽然大清能够自由行动,但是粮草的调配始终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子章台的归降,也动摇了其他剩余台堡的信心,离得近的也都纷纷归降,远的则是离开台堡遁走。大清的军队,从这些台堡中获得了足以供全部人马一月之用的粮草。

也因此,自大凌河城的战事过后,每每出战,大清都没有忘记带上火炮;更没有停下研究火炮的脚步。

他心中感叹,这一战,不仅是火炮的作用得到了证明,还让他们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明人的一些特质……

那么,等到大清成功入关据有天下的时候,该怎么推行他们大清的一些根本政策,并且保证局面的稳定呢?

毕竟,有些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局面选择性地推行,但是根本政策,再怎么也是不能绕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做出了论断:“祖大寿大约要投降了……就是不知道这时候,大凌河城内还剩下多少人。”现如今,就已经“夫役商贾悉饥死”“马匹仆毙殆尽,只余三十”,如果还不投降,那么就真的是要死守到最后一刻——但是,前面有这么多投降的例子,又有子章台的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