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道:“姚襄今进退失据,又无舟楫,朝野忧心其渡江,实乃杞人忧天!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渊源之计,可谓大妙!姚所统羌汉之众,数可二万,亦可观也,且皆家在关中渭北劲悍之士,惟飘零久,疲惫不堪取城以守,然其思归之心,自是日炽一日,正是不可遏之归师!今若稍予布帛,俾其有春衣,复馈粮江北,许之以雍州刺史、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不忧其不为我所用,戮力于北伐!”
殷浩颔首道:“知我者,王长史也!”复转向相王道:“相王,此难逢之机也!想姚襄前年对阵荆州兵,而有伊水之败。慑于桓温驻军弘农,扼崤函道,复封孟津渡,姚乃不敢西行,彷徨无地,漂泊河淮之间,今已垂二年!陈佑既失洛阳,慕容恪进逼许昌,姚不得已而流窜至于江北,实已胆裂!今朝廷稍安抚之,必为我用,岂不美哉?”
相王道:“姚襄可谓乱人,无信义!恐难得其死力,反受其害……”
王蒙道:“相王此言差矣!姚襄诚不足信,然其今日进退失据,取给无由,只怕垂将粮尽!广陵城坚,非其所能陷,江北荒残,无复人居,千里无青苗,则姚饿殍无日矣!朝廷稍馈之粮,解其燃眉;赏以府库布帛,使有衣裳。复啖之以关中大利,如何不欣然北行,为我效力?”
相王还在犹疑。殷浩道:“卞庄刺虎之事,相王不容不知!今氐人苻氏据关中有年,据我所遣在长安间谍回报,不但苻健垂死,其州郡牧守与关中大族,亦皆蠢动,有反氐之心,此诚难得之会,实光复关中之良机!然氐人悍勇,弓马娴熟,其具装骑兵马上持槊,历来横行中原!王师乏马,江东水乡之人,利于舟战,又惟擅刀剑短兵,马槊劲弓,非可为比!姚襄羌汉之众出自渭北,自幼跨马,弓箭马槊,不输氐人。此真可谓斗二虎使之俱伤,而我为卞庄,随姚虎之后,刺杀氐羌二虎之良机!如何可与此机缘,失之交臂?”
相王听到此处,一拍两掌合十道:“此计大妙!”
二
与氐酋苻洪不同,入关东的第一代羌酋,即姚襄之父姚弋仲,其本来所统部众,便较为混杂。所以如此,是因羌人入塞久矣,复与汉人杂居;而到晋惠帝时,八王兴乱,胡羯乘势而起,官府失保民能力,一地之人为自保,皆追随一首领,群聚坞壁堡垒之中以保命,并不分民族种群,只认同乡而已;若迁徙,则亦守望相助,相携而行。因此羌酋姚弋仲军中,便有不少汉人,及上郡匈奴、临松卢水胡人。而氐人入塞晚,长期在散关陇原以西聚居,其地不似渭北上郡、冯翊之地,乃汉人占多数之地,而是汉人极少的山地,故略阳氐人少有他族与之杂居者,故苻洪军中,也就少有汉人及其他胡族。
在以关中立国的前赵主刘曜,于洛阳会战中为后赵主石勒打败遭擒之后,后来将夺取后赵大位的石虎乘战胜之威,横扫了关中和渭北。羯人本是小族,石勒以河北汉人多胡人少,便命石虎强迁氐、羌至河北。因此本居关中的略阳临渭氐人苻洪与其部族,本居渭北的羌酋姚弋仲与其部众,尽皆东来为兵,才使后赵在其根本之地河北,拥有了对汉人的军事优势。
小主,
石虎晚年,连杀二太子,尤其后被杀者石宣,被石虎下令以种种酷刑活活折磨至死,连石宣五岁的幼子——石虎自身所挚爱的孙儿,也未放过!石虎经此大变,也便心情恍惚,郁郁寡欢。虽为冲喜而自娱自乐,举行了称帝登基大典,却不想典礼前将登台受百官朝贺,石虎揽镜自照容仪,竟惊见镜中人无首,失手跌落了铜镜!于是冲喜不成,死亡之恐惧,却骤然笼罩其心头。
石宣被虐杀后,东宫亦被毁为猪圈。原来石宣豢养的一班称作高力的大力士,只因是东宫的人,也被流放到凉州前线,去对抗割据凉州的汉人安定张氏。押送者落井下石,夺了高力们拉车的牛,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推着辎重上凉州前线。
行至关中,因一路受尽虐待,尤其石虎称帝大赦,却惟故东宫高力不赦,高力们忍无可忍,终于在为首者梁犊一声暴喝之下,揭竿而起。他们没有兵器,便砍伐树木,取丈长粗枝,将取自民间劈柴之大斧绑于其上,以蛮力挥舞起来,直所向披靡。于是高力们未及到凉州与前凉交锋,便倒戈打死押送者,东还杀奔虎牢河北而来。
石虎命将出师迎击,却一败再败,不得已,乃启用其手中王牌。石虎手中王牌有二,其中一张还有一对。一对王牌,是氐酋苻洪和羌豪姚弋仲。另一张王牌,却是石虎养孙石闵。
石闵本姓冉,乃是汉人,第一章已叙过其最终为慕容恪所败,并被擒(后被杀于慕容氏故都龙城,前燕时虽已迁都蓟城,因冉闵据邺城称帝故,燕主慕容儁以之被擒为有中原,故特将冉押解故都向宗庙献俘而杀之!冉被杀后,辽西五月无雨雪,赤地千里,慕容儁不得已,乃祭以太牢,上尊号曰武悼天王,天乃大雪),兹于其此前杀胡称帝事迹,不再赘述。单讲石虎以石闵统军,击败了高力,而在他择将尚未发兵之时,为防高力进逼,同时防范东晋北伐,便将苻洪安排到了黄河边的枋头城寨守御,而以姚弋仲率其羌汉之众,作为迎击高力之另一支军。
石虎遣石闵、姚弋仲迎战高力梁犊之时,已然病重,但为对二人表示亲信抬爱,分别亲自召见了二人。于石闵则呼为好孙儿,道:“为祖家门不幸,尽出逆子!汝为我上党石氏门中佳子弟,今日讨灭石宣逆子东宫高力,全凭吾孙!想昔年伐慕容儁,而遭昌黎之败,诸军皆败走,惟吾孙一军独全,大慰为祖平生!今家国有难,好孙儿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