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老徐小姨子对傻柱有兴趣

“不是,这次是你姐夫介绍的,说是个很优秀的人才,还说写了文章发在《群众月刊》上,还成为他们单位改革小组里的秘书还是啥的。”

刘秋菊有些记不清徐厂长介绍何雨柱的资料,倒是说在《群众月刊》发表文章记忆深刻,这代表何雨柱一定是大知识分子。

要是何雨柱知道,心中会说,徐夫人,我谢谢你。

至于记得何雨柱是红星轧钢厂的改革小组的成员,那是觉得改革这两个词很时髦。对,就是时髦。

果然,刘红梅来了兴趣,“姐,你说这个叫何雨柱的最近在《群众月刊》发了一篇文章。”

徐夫人连忙点头。

“你等等我,我去查阅一下。”

作为《京都日报》的记者,刘红梅比徐夫人更清楚《群众月刊》的含金量。这比起《群众日报》还要高不少。

毕竟人家是月刊,关键是,现在最上层的许多重要改革思路,都是从《群众月刊》上开始吹风的。

不多一会,刘红梅就找到最新一期的《群众月刊》,并很快找到署名何雨柱的文章。

这篇文章,刘红梅还很有印象,前几天单位还就这篇文章进行过研讨,有些人都觉得文章里面的一些观点很新颖,但步子迈得太大,有一定风险。

不过当时大家都觉得,何雨柱的理论水平很不错,实操经验也很厉害,甚至还有人建议,将这位何雨柱挖到报社的理论部来。

省市级报社会经常组织记者讨论一些国家级媒体的理论文章,这样可以让自己深刻了解最新的理论动向,才能在写文或者做采访时,更好地把握导向。

所谓笔杆子,对报社来说,不是写风花雪月的文章,而是写采访报道,写理论研究的资深记者。刘红梅就是《京都日报》的一位大笔杆子。

刘红梅没想到这个何雨柱还是自己姐夫介绍的对象,于是又仔细阅读何雨柱的这篇文章。因为心态不一样,这次看何雨柱的文章,又有不同的体会。

尤其是何雨柱提到,怎么激发所有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认为这将很大程度提升国家的生产力。至于怎么提升,将从管理制度到激励制度方面着手,并介绍红星轧钢厂怎么操作的。这让刘红梅觉很有创意,很有思想,也很有水平。

看着妹妹一会眉头皱起,一会在认真思考,一会嘴里念叨不已,把徐夫人给气乐了。

都说这个妹妹是有名的笔杆子,但看上去有时候不正常。比如现在这表情,那些介绍的男士,也就是基本第一次就被否了,不然看到妹妹这样,也会打退堂鼓。

毕竟人再好看,又不是用来做摆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