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不一样的太平洋战争序曲(七)

林毅微微点头,神色愈发专注,应声道:“司令员,如今美英法三国已决意跟日本断绝贸易往来,这对日本而言可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日本一直以来依赖进口资源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如今资源供应链被斩断,他们本土的那些关键产业就成了命根子。”

他边说边在地图上比划着,继续阐述,“荷属东印度群岛以及整个东南亚,在战前本就是日本觊觎的资源宝库,可如今局势突变,岛上像样的炼油厂和钢铁厂少之又少。就拿荷属东印度群岛来说,仅有巨港炼油厂和巴邻旁炼油厂,且产能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日本大规模战争的需求。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重心多放在原油开采与初级运输,只为当地提供简易的小型炼油设施,仅够日常之需。”

日本在东南亚掠夺到石油和铁矿,但是东南亚没有大的炼铁厂和炼油厂。炼油厂和钢铁厂以及军火企业基本上都在日本本土。一旦摧毁日本本土的炼油厂和钢铁厂,那日本掠夺到的资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您想想,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搜刮来的石油,要是没处精炼,挖出来的铁矿,没法炼成可用的钢材,那他们的飞机、坦克、枪炮拿什么造?战争机器立马就得瘫痪。

当下日本为了弥补贸易断绝的损失,肯定会拼命压榨本土产能,这些工厂必然是全天连轴转,灯火通明。这时候我们发动突袭,恰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在随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日本的海陆军凭借着凌厉的攻势,鲸吞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的五大战略要岛 —— 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苏拉威西岛。

紧接着,他们故技重施,效仿曾在东北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扶植王克敏等傀儡的骚操作,在当地扶持起一批亲日势力,炮制出科罗威国、亚齐国、加里曼国、波尼戈瓦国、大爪哇国这五个伪政权。

这些所谓的 “新国家”,无一例外,全都沦为日本操控下的提线木偶,军队大权牢牢掌握在日本顾问手中,国内的关键职位也均被日本人霸占,本土民众被彻底剥夺了自主管理国家的权利。

其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人顺手将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淡美兰群岛、巴达斯群岛跟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合并命名为 “新南群岛”,划归台湾的高雄市管辖,后来华国海军收复南海的时候顺手就把归高雄市管辖的整个“新南群岛”都一起解放了。

不过说起纳土纳群岛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郑和七下西洋,纳土纳群岛成为重要补给基地之一,郑和曾在此留下船只和部分船员,他们落户生息形成独特社区,1433 年郑和去世后,这里的华人社区仍与祖国保持联系。明朝末年,朱瞻基皇帝特下旨令,赐予岛屿 “万生屿、安不纳” 之名,并豁免其永久纳税.

1601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趁虚而入,将其纳入殖民版图,并重命名为纳土纳群岛,此后进行了长达 340 年的殖民统治。

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历经沧桑巨变,那五个由日本扶植起来的伪政权随着战争阴霾的消散而土崩瓦解成立了新政权,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妄图就纳土纳群岛向华国提出主权诉求。

但是后来的亚齐共和国和加里曼国都对阿南巴斯群岛、淡美兰群岛、巴达斯群岛的主权提出要求,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只能过过嘴瘾而已。

毕竟荷兰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之前,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群岛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各岛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联系不够紧密,整体处于相对分散的局面.

这个时候群岛上基本都是孤立的,苏门答腊岛上有亚齐苏丹国。加里曼丹岛上有兰芳共和国,苏拉威西岛上有波尼国和戈瓦国,爪哇岛上的马塔兰王国和万丹国。荷兰陆续消灭这些国家后对其占领的岛屿进行合并式管理。

从经济角度而言,这片区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石油、橡胶、锡等宝藏遍地。将各个岛屿统一管理,荷兰得以构建起一套高度集中且高效的资源开采与输出体系,确保源源不断的原料能够便捷地运回本土,满足其工业发展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荷兰国内的经济腾飞,为荷兰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强国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政治层面,建立统一的管理架构能够强化荷兰的殖民统治权威。通过任命各级殖民官员,推行荷兰律法,在各个岛屿消除本土势力的反抗,稳定政治秩序,让荷兰在远离本土千里之外的地方也能牢牢掌控权力,使得这片遥远的殖民地如同荷兰海外的直属领地一般稳固。

在交通与贸易上,荷属东印度群岛岛屿众多,若各自为政,贸易往来与交通联络势必杂乱无章。合并管理后,荷兰大力发展海上航运线路,将各个岛屿的港口串联起来,既方便了物资运输,又促进了岛内贸易交流,以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为核心枢纽,打造出一个繁荣的殖民贸易网络,使得荷兰在东南亚的贸易版图得以稳固扩张。

军事防御方面,统一管理能让荷兰更有效地调配军事资源。在各个战略要地部署军队,应对来自外部的竞争势力,如抵御葡萄牙、英国等其他欧洲列强的觊觎,以及镇压岛内时不时爆发的本土反抗运动,保障殖民利益不受侵害,维持其在东南亚的殖民霸权。

所以日本人把荷属东印度群岛分散管理,大多数当地人都没有意见,这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