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兴虽为少年们的惨死慨叹不已,但因为对武仁的信任,他便真的认为此事与武仁无干,那晚州府虽未要求驻军帮忙到灯会上维持治安,但是武仁主动向周兴请示过:今年灯会看来异常热闹,只怕出现事故,我还是带人常服维护一下秩序吧。
而且,他也知道天盛院里住着的都是商贾人家,儿女们自然骄纵些,但是出现这等悲剧,委实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见的。
于是,他对丁仓说:“此事,由我们来处置吧,你放心,我定不会偏袒的。”
结果,他让武仁想法子挤出军费来赔偿那六户人家。
莫说六个中年丧子得家庭天塌地陷一般,院中的另外五户邻居均不接受赔偿,必须让肇事者得到法办。
因为驻军与州府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军中子弟也来自于普通百姓人家,所以虽不能说多年来军士们对百姓秋毫无犯,但确实对百姓很爱护。
丁仓开始,也认为是商人子弟过于骄纵导致的悲剧。
但是,在天盛院十一户人家的坚持下,丁仓渐渐也察觉出此案有异,他多次找周兴探讨案情,周兴也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去都监府查访,却没有新发现。
他们询问当晚马棚失火一事,的确是飘来的天灯所致,次日新的马棚便盖了起来,没有一名军士表示见过六少年进过都监府。
他们也查找过那个让他们去“快去东山山涧找”的小兵,没有找到。
于是,这事便被搁置下来。
事情就怕搁置,一旦搁置,再想启动,难度就大了。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几个亲手捆缚过少年的兵士常在街头看见少年们的爹娘,失去儿子后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来求告,眼看着意气风发的中年人不到两年的时间须发皆白,瘦弱贫病,他们的良心很受谴责。
不知谁,偷偷将事情的始末写成信,扔在求告人的脚下。
有了那封信,少年们的父母再度燃起一丝希望。
他们中有亲戚朋友在京城的,来信告诉他们皇上派往此处的巡按名叫呼延略,虽年轻,却屡破奇案,此人不畏强权、不徇私情,若告到他处,孩子们的冤屈必能昭雪!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昌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呼延巡按求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