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上映前,《那些年》在内地的日票房还能稳定在600到700万左右。

但自从《功夫熊猫》上映,《那些年》的日票房就被腰斩,后头虽然略有抬头,但也只能维持在400万上下。

没办法,两部电影的观影群体有着一定的重合,所以有影响也是在所难免。

国内那些公司本来就眼红《那些年》的成绩,因为纵观近几年的破亿电影,不管是《英雄》还是《天下无贼》亦或者《功夫》。

哪一部不是超大制作加顶级明星的配置。

凭什么你就能靠着3000万的投资加一群还在校的北电学生,就能拿到和那些大片相同的成绩。 这不是显的其他的制作公司和导演都很无能?

现在好了,《那些年》的势头总算被按下去了,而且还是被林凡自己的剧本,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大水冲了龙王庙嘛。

圈子里暗戳戳的都把这当个笑话看。

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林凡和迪士尼的股权协议,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了。

随着《功夫熊猫》的热映,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也开始增多。迪士尼的制作,华夏的文化内核,这次哪怕苛刻的影评人,都挑不出什么问题。

打开各个影视论坛,对这电影都是好评一片。 但在无数的好评中,其中有一类声音却渐渐冒出了头,甚至隐隐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为什么华夏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华夏的文化,却被外国拍了出来,可悲>

<可恨,国人拍不出这样的动画>

这些发言虽然有点打击士气,但老话说的好,知耻而后勇嘛!

不止是观众,其实上头也在看到《功夫熊猫》的成绩后就开始反思。

功夫,熊猫,都是华夏华夏的元素,就连编剧,都是华夏人,但为什么最后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幕的美国的公司。

林凡从韩三坪那儿听说,电影局和导演协会牵头,中影负责组织,召集了一批相关产业的电影人,最近已经连着开了几天的会。

讨论的议题全是<华夏动画的发展><如何让华夏文化走出去><如何将文化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