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望诊,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首先是望神,这个神呐,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单凭感觉就能感觉出来的,我们教材给分成了五类,其中得神、少神、失神是逐级下降的......”
李介宾看着课本,画了个表格,把这五类分分类。
得神:得神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
少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气少懒言,食欲减退等。
失神: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者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2、邪盛扰神而失神变现为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二便闭塞。
假神: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并非佳兆,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神乱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
其中得神、少神,以及失神中的精亏神衰,按现代人的习惯,完全可以分个神志分级:一等、二等、三等,但是古人用的办法则是用文字修辞来形容等级,语言、目光、面色、肌肉、动作、呼吸不同程度的描述来表现患者的状态......这就是对语文能力的考察了。
“老师,这其他的还好,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个啥样子呀?”
“是呀,这听起来像是个精神失常呀,为什么是归到失神里了?”
何老师早有准备,然后打开了一个视频包,视频有点年头了,应该是早期时候的教学影像资料,里面是一个病重患者躺在床上,手不自觉的来回伸出,像是要摸一摸衣服,可是手却只是在空中抓撮,并没有摸到任何东西。
大家都被这奇异的一幕惊呆了,无论什么时候,看都是接受信息最直接的方法,课本上的文字与其相比再生动也是苍白的。
“同学们,你们思考的问题很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家里老人在病重的时候,会有一些奇怪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