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还对赵奢表示,赵军可以尽力一战,不要再对齐军采取阴谋行为。赵奢只是一笑了之,并不为难使者,仍然以礼相待请他回去。但是军事上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每天往城里用投石机抛粮食。
守军见赵奢仍然抛粮食,心知士气不能再降下去,于是用出城作战为引诱,迫使赵军与其决一死战,也总比这样士气垮掉要好。于是再派使者下战书,想要放弃坚硬的城池屏障,放下所有的优势,与赵军约定好在城外会战。
但是赵奢看出麦丘城破已在旦夕之间,用不着和他们硬拼,所以他再次听从儿子赵括的建议,不见使者,不与齐军决战,继续拖几天。
果然,又过了几天,城内生变,麦丘传来了内讧的消息。齐军守将居然被部下杀了,之后城中军民立刻拖家带口向赵军投降。赵括“攻心为上”的计谋终于实现。
麦丘一战,赵奢非常佩服儿子的军事天赋,而赵国将士也纷纷佩服赵奢父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赵国军队上下都夸赞赵括,经此一战,赵括的名气传开了。
借助巧妙攻取麦丘,不仅令赵奢功成名就,也造就了赵括的扬名立万,连赵惠文王也知晓了赵括,对他大加封赏了一番。
但这一仗多少也有点副作用,赵奢在肯定了赵括的奇思妙想之后,攻克麦丘。从而赵括的名望地位提高了,但同时人也会飘起来。毕竟赵括还是年轻缺乏经验,在后来的作战中难免会有轻敌的毛病。
何况妙计必须严谨,执行起来也要考虑各种意外,这也就很考验统帅的应变能力和经验,比如投放粮食这一计策的使用时机就很重要。
假如刚开始就投放粮食,自然毫无效果。而赵奢那样先释放俘虏,观察形势之后,再进一步烘火。等待城中既缺粮食,又军心民心浮动之后,再次抛进粮食,方出奇效。可见,还是老将经验老到。
只可惜,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就是过于轻敌,认为除了白起尚有威胁,其余诸子不足为惧,根本性地犯了轻敌的错误。否则从战争开始就重视对手,每一步军事行动都小心谨慎的话,也就不会落入秦军的大合围。
所以……
说到这,我不禁抬起咖啡轻喝了一口,点评:“长平之战,并不能否认赵括的才华,而赵括最终,也是输在了狂妄和自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