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闹剧结束后,马弘文又提出过新的侦查方向。
由于现场并无搏斗痕迹,在假定王元鹅为“他杀”的前提下,凶手为熟人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凶手”并未在小区大门的监控视频里出现过。两者结合来看,如果存在“凶手”,那么在案发前,“凶手”极可能利用熟人身份,曾在王元鹅所在的小区出现过。也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解小区环境,知道小区大门监控盲区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原有的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在向小区居民了解情况时,当然不只问他们“案发当天当时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出入过王元鹅家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也问过“王元鹅家里,平时有没有什么人来串过门”这样的问题。
但这一方面的收获不大。仅从小区居民们的嘴里了解到,王元鹅在“成名”之前,似乎是有几个男人偶尔在他家里出现过。至于这几个男人长什么样,鬼还记得,叫什么名字,鬼才知道。
在这一基础上,马弘文着手安排梳理王元鹅的社会关系,着重调查与他关系较为亲密的熟人,试图从中确认曾在王元鹅家里串过门的人。
熟人,并且曾在王元鹅家里串过门。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才具备作案嫌疑。这就是马弘文的另一侦查思路。
王元鹅没有固定工作,以出租父母留下的门面、房产为生,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包租公”。
因此,警方只能根据王元鹅的成长经历,通过走访其老家、就读过的学校,了解、联系、找到和王元鹅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这其中就包括文韬。经谈话、调查核实后,这些人没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都被一一排除作案嫌疑。
同时,经确认,小区居民们嘴里的“几个男人”,都属于被排除作案嫌疑的亲朋好友之列。
因此,在小区居民当中走访排查的线索,也就此中断。马弘文的另一侦查方向,似乎也要宣告夭折。
在众多办案人员中,有个叫段明的人,在马弘文给定的侦查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看法。
小主,
段明认为,根据现场外人出入痕迹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以及在案发前后成功避开监控设备这两点来看,“凶手”应当具备相当高的反侦察水平,充分体现了其具备掩盖“谋杀”的专业化能力。
毫无疑问,普通人不具备这种能力。
所以,“凶手”极可能不止只有王元鹅的“熟人”,应当还有“熟人”请来,或雇佣的“专业人士”,要么作为王元鹅的熟人,其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以独立完成这一切。
已对王元鹅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的排查情况来看,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案底,并且都有充分的不在场的人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