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一个近乎于完美的谋杀王元鹅的计划,也就逐渐在王乾山的脑海里形成,并且由李倩实施。”
马弘文对于人心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到了管中窥豹,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步。
在张秀文看来,无论是当年的“失火”事故还是现在的“王元鹅案”,这个人的言论固然带着浓厚的个人情绪和感情色彩,并且从表面上看所凭借的客观依据不多,但他从客观依据中提炼出来的因果联系,再结合人心人性,以此作出的分析推测却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令人无法反驳。
除非,你用相反的客观事实来打他的脸。
张秀文忽然对眼前的人感到恐惧,眼神里明显多了几分惧意。
她终于明白过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要她反驳,就是要她说话。
他最擅长的应该就是从别人的供词中捕捉关键信息或逻辑漏洞,甚至仅从情绪、表情中就能捕获对方的心理,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各种线索信息在脑海中完成拼接,实现案件复盘。
这个小眼睛的矮胖子,仅凭着张秀文对于王文辉父子三人之间的关系描述,以及其他一些基本情况的反馈,很快就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核心信息,并且将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信息梳清理顺,描绘出一张清晰的“王乾山犯罪逻辑顺序图”。
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瓜葛的“失火”事故和“王元鹅案”,也被心细如发的马弘文找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
对抗马弘文这种人,唯一有用的办法就是不说话,一个字都不说,打死都不说。
张秀文心里有了计较,决定闭嘴不言,也就眼含泪珠,如梨花带雨,只静静地看着他表演。
马弘文目光如炬,很快就洞悉张秀文的心思,冷哼一声,却也不点破,只继续说道:
“你有意提及李倩,在我问及王元鹅时,又有意将王乾山也拿出来作对比,你似乎刻意在引导我去关注王乾山。这似乎说明,你想让我们将他绳之于法。”
“但当年的‘失火事故’,你明明有十分确切的依据,却又不愿意说出来,现在又做出一副打死都不开口的样子。”
“你在犹豫,在纠结?到底在犹豫什么,纠结什么?”
面对张秀文的只字不言,马弘文不以为意,话锋一转:“王元鹅的死,我最初怀疑是你作案。你有作案动机,并且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