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还有一点是值得我怀疑的,就是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做这件案子。
眼下边关无大事,前些日子对外大战结束,我大吴大获全胜,斩敌数万。正是国泰民安之时,虽有前些日子的杀伐,可最近这些日子逐渐都被人忘却,衮衮诸公的脑袋可留不住长安城的时间。
在这种几乎没有内忧和外患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有些不太合理。
谋逆之人,所谓的谋划,绝大多数都是让天下乱起来,也就是把水搅浑。
只要水里不干净,那么浑水摸鱼就可以了。现在的水太干净了,就算是他们把这潭水搅乱十几遍,也是干净的,因为水里的杂质都消失了,在这种时候,做出这件事情,有些不值得。
哪怕只有一位西域高僧死去,像这样的西域高僧要比做出这样一件事情更加有价值。
只要他们肯用心,这样的高僧可以培养出来很多人,只要他们想,在长安城外,找一处民智不开之地,可以培养出了一只大军。
但是他们这么做,实在是不明智,只要幕后不是个臭棋篓子,都下不出来这步棋。
可是真正能够想到这件事情的人,怎么会是臭棋篓子呢?这有些不合理,因为于情于理,这种人都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因为他们的学识和自身的理解,都不会允许出现低级的错误。”
宋衡点点头,但是还是有些疑惑,“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事情还好,而且问题也不严重,要不你就别管了,你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最近这段时间还是修养为好。”
齐年北摇头,表示对宋衡的否定,而且他的眼神当中也带着一些决绝的意味,“这件事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是我们去做。”
“为什么?你好不容易养好身体,现在还要去掺和。朝堂上不缺你一个人,诸公中又不是没有会办案的人。”
齐年北站直身子,让自己的声音保持着一种最有底气的状态,“您还没想明白,这件事情如果做不好,那么陛下会做什么?您忘了当您武宗皇帝做过的事情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衡想起来齐年北说的那件事,一百年前,佛教在大吴兴盛,但是当时的武宗皇帝,却下令遣散大吴的僧人,若是同意的,自然是还俗,大吴有时候还会酌情给些银两,若是不同意的,甚至会有砍头的存在。只是一年的时间,大吴上下不愿还俗而死的僧人,将近五万。更不要说那些还俗的僧人,不计其数的僧人消失在大吴这片土地上,在那之后,大吴的佛教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才勉强恢复到现在这种程度,虽然还是有些衰弱,可是已经逐渐好转起来,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成为大吴百姓口中信奉的主要教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