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懂,我也知道这句话有失偏颇,但是这句话对于曾经的余杭县来说,是很合适的。
余杭县早年是穷,但是这不代表这地方是不适合人生存的,相反,本地的家族不少,有很多是当年衣冠南渡的时候留下的家族,您也知道一些这种故事的。”
衣冠南渡,是几百年最大的一场迁徙,有诗句记载,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梅思泉。
齐年北当然是知道这些的,所以他点点头说道:“这件事情和他们做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当年的士族,而且都有那种固执的观念,要不是因为后来官府有意对这些事情进行干涉,这件事情才开始好转。
而且就在三十年前,也就是成德四年,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也是今年这样的年份,是京察之年。
虽然这么说不好,但是您也应该清楚,只要是京察之年,或多或少都是会出一些大事的。
所以当年也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本来大事都是会发生那种本来就不太平的地方,可是余杭县不同,余杭县虽然穷困,但是这样的地方却是比较安定的。
所以余杭县一直都是没有人在意的,但是用您常说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余杭县是真正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甚至余杭县可以说得上是把这种事情发挥到了极致,要不是因为当年的事情牵扯太大,我觉得后世的官员都应该以此为戒。
这件事情牵扯的事情很大,只要是有关于纸面上的材料,都是不能够出现那些故事的,只能够靠着人们口口相传下去,只是这样穿不了多久的。
索性这件事情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我之所以记得这件事情,是因为我父亲就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那年的京察开始的比较晚,大概是在冬天,才开始早在秋天就应该开始的京察,太上皇当年因为朝中的国本之争有了很多的想法,所以对于这件事情就没有太过于重视。
所以那年的京察就很晚,其实现在想来,要是陛下当初就当上太子,恐怕就不会发生后面陛下……”
齐年北出声说道:“杨大人还是不要乱说话比较好,虽然这里只有我们三个人,但是还是要注意一些的,有些时候话说多了,可能会导致更加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于还会发生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你也清楚这些事情的道理的。
这些话就不要说了,继续说你的事情就可以了,而且到后面只要是涉及这些内容的话,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注意一下的。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需要严谨,我知道杨大人是有一些愤慨的,但是有些事情还是不至于出现那种想法的,所以还是这次的事情影响了您的想法。
我们今后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我希望您能够好好应对这些事情,所以您在私底下也要注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