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杀人不需要理由

王小七有些犹豫,但是随即还是说道:“其实我也觉得刘莽并不是好人,但是并没有觉得他是一个多么坏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我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而且还是那种只是在一些问题上做得不好的好人。

这种人在某些事情上确实挺不是个东西的,但是你不能够给说他这人就有问题吧,他这个人很多时候还是很仗义的,就是有些事情上,实在是算不上是什么正人君子的品质。

至于我为什么说他不算是那种坏人,是因为他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那种什么事情都不做的人。”

“可是难不成因为他做过善事,就忽略他做的恶事吗?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问题,但是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像是这样的人,难不成真是那种好人吗?

还是说好人就是那么评定的呢?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我觉得荀子他老人家对于这番话的理解,算是不错的,这天底下的人本性就是恶的,尤其像是刘莽这样的人,看起来是很正常的,但是实际上是首恶之徒。

小主,

像是这样的人,他伪装起来,难不成不能够看起来像是好人吗?我觉得看起来像是好人,但是不代表他是个好人,像是前朝的那位丞相,谁能够说他是坏人,他给前朝带去了长达三十年的和平,可是谁又能够说他是好人呢?

难不成他不应该说是坏人吗?可是前朝大部分人对于他的看法是什么?他们都觉得他是英雄,因为他给他们带来了三十年的和平,可是那三十年的和平最后是什么结果呢?

三十年的和平过后,前朝是经济成为盛世,可是军备孱弱,最后在灭亡。要不是太祖皇帝奋起,恐怕中原之地就要落在北方那些蛮子的手里了。”

当然这上面有一些话只是粗略的记载,真正的内容是齐年北自己想起来的,毕竟善恶这种东西虽然有很多人去讨论,但是真正讨论到文章层次的,却是只有那两位和他们的门徒而已,就算是大吴一朝的文人,当中都很少有人会因为这些事情写文章。

其实也是因为更多的人并不是在意这些内容,而是在意官名利禄和那些浮名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