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此捷报传至京城,陛下定会龙颜大悦,您的威名也将震慑四方啊!”
一名亲卫激动地说道。洪承畴微微颔首,目光深邃:“此乃众将士之功,陕西之乱未平,吾等不可懈怠。”
自此,他凭借此战声名鹊起,成为朝廷在陕西平乱寄予厚望的重要将领,各方目光聚焦于他,而他也深知,前路漫漫,挑战重重。
另一边,王左挂的起义军则陷入了绝境。王左挂望着周围残兵败将,眼神中满是不甘与痛苦。
“首领,如今我们该怎么办?”一名喽啰虚弱地问道。
王左挂紧咬嘴唇,沉默良久后说道:“韩城一败,我军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传令下去,全军退往清涧,在那里隐蔽休整,等待时机。”
在艰难的撤退途中,起义军们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内心却依然怀揣着一丝希望。清涧,这个暂时的避风港,接纳了他们的落魄与沮丧。
洪承畴站在韩城城头,望着远方,心中明白,这只是明末乱世中一场小小的战役,而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和整个大明王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城中的庆功宴上,士兵们欢呼雀跃。
“大人,此次多亏了您的英明指挥,不然我等怕是要命丧于此了。”一名士兵端着酒碗向洪承畴敬酒。
洪承畴微笑着接过酒碗,说道:“此乃众将士之功,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日后,还有诸多战事,我等仍需齐心协力。”
而在宜川,成材知县也在安抚着百姓,谋划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宜川的防御,以防起义军再次来袭。
“大人,此次我们虽胜,但也损失惨重,城墙多处受损,需尽快修缮。”一位城中老者向成材建议道。
成材点头道:“老丈所言极是,我已安排人手筹备物资,不日便开始修缮。同时,也要加强城中的练兵,以备不时之需。”
在陕西的这片土地上,宜川与韩城的战役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在大明王朝日益衰败的大背景下,战火仍在其他地方蔓延,更多的故事还在续写
而那些身处乱世中的人物,无论是官员、将领还是普通百姓,都在为自己的命运、为这片土地的安宁而挣扎、奋斗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承畴在陕西的威望日益提高,朝廷对他也越发倚重。杨鹤总督与他时常商议平乱之策。
“洪参政,此次韩城之捷,你功不可没。但我观这陕西之乱,根源颇深,你有何高见?”杨鹤皱着眉头问道。
洪承畴面色冷峻,上前一步,决然说道:“总督大人,学生以为,这起义军实乃朝廷大患,绝不能姑息。当以雷霆手段全部绞杀,方能彰显朝廷威严,震慑四方。”
“彼等聚众叛乱,乱我朝纲,若有妇人之仁,只恐养虎为患,日后酿成更大灾祸。如今我军虽面临诸多困境,但唯有强力征伐,方可绝其根基。”
杨鹤眉头紧皱,在帐中来回踱步,而后连连摇头:“洪大人此言差矣。起义军众多,皆因百姓久被苛政所累,生活艰难才被迫起事。如今各地灾荒频仍,而赋税却未曾削减,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求生无路才揭竿而起。
“此时应以安抚为主,给予其生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其归心,方为上策。若一味血腥镇压,只会激起更多民愤,民众会更加坚定地与朝廷为敌,局势将愈发不可收拾。”
“况且,我朝之根基在于百姓,若失民心,纵有再强大的兵力,亦难以保江山稳固。”
洪承畴微微皱眉,欲再争辩:“大人,若对叛乱者宽容,恐会令更多人效仿,到时局面更难把控。”
杨鹤轻轻摆手,目光坚定:“洪大人,治水尚知疏堵结合,平乱亦是同理。安抚可解百姓倒悬之急,使其重归王化,此乃长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