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商人拿着盐引,兑换不了盐!
他们排队领盐的人,都排到了几个月,甚至有的地方排到了几年之后了!
这不是坑爹吗?
盐商几乎快哭了,成天躺在户部门口,一人一根白绫。
你要不给解决,我先勒死一个,有了垫背的,就死给你看!
户部已经被勒了几个,有人生死不知。
户部尚书叶淇头都快炸了,就是不知道怎么解决。
正好这个时候,叶贽来了,说到徽商也想在贩盐的生意上,掺和一脚!
这下好了,渣男狐女,一拍即合!
一个想法,在叶淇脑海中形成!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开中折色!
何不将食盐的买卖,改为直接拿钱买盐引?
至于军粮,从其他地方去调度!
此法到底好不好呢?
从税收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好!
当年的国库收入,就提高了几百万两!
那么此法烂不烂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烂到没边了!
有人说,这是大明灭亡的导火索!
此话怎讲?
张山风看了司礼监居然披红了,朱佑樘还同意了。
而且,六科给事中也没觉得有问题。
所以,圣旨还发出去了!
他顾不上皇帝不皇帝:“他T吗的没长脑子吗?
要是这么玩儿,九边重镇的军粮怎么办?
以后,谁负责运送军粮?
别看卖盐引能赚几个钱,运送军粮会更加费钱!”
这话是正确的。
运送军粮,费钱到什么地步?
这话是成化年间,余子俊修筑边墙的时候说过:“运送九十四万两的米豆,六十万两的草,花费的路费却是八百二十五万两!”
两百万两不到的东西,运费要八百多万两!
现在,朱佑樘都有点后悔了!
他没注意,没有仔细算过。
玩脱了!
每天那么多奏章,不是每一条都经过精密的计算,人总有失误的时候。
朱佑樘下意识的以为:运费能有几万两,就已经很恐怖了。
他忽略两点。
第一点自然贪!
余子俊的确没贪,这点张山风绝对相信。
但是!
一路几千里,沿途经过多少地方,会被克扣多少?
不说有多少府县,会被县令和知府搜刮多少。
最狠的是藩王,就是一个个超级收费站!
他们仗着身份,肆无忌惮,运粮队伍路过了,就不是过路费这么简单,那是要往骨子里刮的!
第二点自然是损失!
大明没有塑料袋,更没有汽车火车。
不提运送的人马吃喝,运送这么大批的货物,有个刮风下雨,你就要等。
说不定还有事故,翻车,坠落……
丢失押运之物,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是遇到个下雪,直接歇菜!
所以,朱佑樘做了一次,赔本到家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