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陛下允许大疯哥带兵器上殿,咋地?

顿时,张山风有点感动,鼻尖涌现一股酸涩感。

寿哥终究还是向着兄弟的,在文官攻讦之际,不仅毫不迟疑的站在他这一边,而且还封了无上荣誉!

这份殊荣,足以彪炳史册了!

这一瞬间,过往的分歧,过往的隔阂,都不值一提。

这一刻,张山风想起二十年前,兄弟初逢的那一碗酒,那一首歌:

“今宵聚,共沧桑。明月光,去离殇。

……

莫忘初心,兄弟不弃,相逢千杯恨太晚!”

是啊!

功名利禄,宦海沉浮,让他忽略了兄弟二人,共谋天下的初心!

个人得失,生死游离之间,让他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

哪怕是地位和立场变了,哪怕有些许利益和矛盾冲突。

但,那又如何?

兄弟不曾变!

他与朱佑樘的初心,皆不曾改变!

张山风一扫之前心中的积怨,略显哽咽道:“臣,接旨!”

朱佑樘不着痕迹的点头,这段时间,张山风的变化,让他警觉。

两世兄弟,从应州回来之后的张山风,俨然换了一个人。

再联想到如今张山风的处境,朱佑樘如果还想不通其中关键,那他凭什么统御百官,剑指万古一帝?

所以,在不可能给出实权的前提下,荣誉要多少给多少,要多高给多高!

从地上站起,张山风立于朱佑樘身侧。

兄弟二人默契的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但是!

你们哥俩好,有人不干了!

这等于朱佑樘坐实了,张山风权臣的地位!

他不再是那个类似汪直、王振这种权倾一时的太监,那种尴尬地位了。

这是在虚职转荣誉!

此举在官场没有实际意义,张山风依旧吩咐不了文官,依旧指挥不动武将。

然而,民间呢?

这一波操作下来,张山风在民间的威望爆表了!

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听上去就牛p轰轰。

任何一项,丢到民间,茶余饭后,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还不以为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用想也知道,一旦确定此封赏,再用大明报社宣传一下,请一些枪手装裱一下……

以后,老百姓心里,别说于少保,就是徐达,李善长等开国元勋,都要靠边站!

所以,没有文武愿意看到这一幕。

“陛下,不可!”

“陛下,此事当慎重!”

“请陛下收回成命!”

“……”

此起彼伏的阻挠声,不绝于耳。

其实,文官心里早就知道,朱佑樘肯定不会遵循先帝遗诏,早晚会给张山风封官。

要是搞个都御史,或者挂个六部尚书的虚衔,甚至到内阁挂个号,大家争一争,拖个几年,再让张山风放点血,也就捏着鼻子忍了。

再不行,您老人家让他去塞外溜一圈,再去打一顿鞑靼,这军功不就来了,封个伯,弄个公侯啥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但是!

没有人想到,陛下不仅封了官,还都是上柱国,光禄大夫这种极品!

虽然还是虚的,没啥实际意义,却还顺带赏了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

而且,你他丫的,一次性赏了四个!

要知道,力挽狂澜于危难之际的于少保,连一个都没有!

要知道,开国第一武将徐达,第一谋士李善长,连大破前元蒙古,抓了上千元朝皇室的蓝玉,也都是一个都没有!

大明有记载的,有且仅有一位,还得是几十年后,镇远侯顾溥的曾孙顾承光。

而且,顾承光也仅仅只是剑履上殿,这一项殊荣而已!

历史上,有记载集齐这一套的,只有一个人,宋神宗赵顼的同母弟——赵颢。

而且,这位是皇帝的嫡亲弟弟,在同一个母后帮忙说好话的前提下,还不是一次性封的,还得分期付款!

这套荣誉,看起来就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但却可以说空前绝后,旷古烁今!

文官要是不反对,那才有鬼!

别说文官,就连张懋都欲言又止,要不是跟老张家关系好,早就跳出来反对了。

朱佑樘冷冷的看着一众大臣,冷声呵斥道:“朕在宣旨,不是询问!

尔等退下!

若尔等能提出类似摊丁入亩之策,能让大明人口翻数倍,让大明国力再上一层楼。

则朕许诺,诏书不名!

若尔等能造出化肥,令亩产翻倍,天下再无饥饿之民,百姓丰衣足食!

则朕许诺,赞拜不名!

若尔等能继续改良火器,锻造出如快炮,新式火铳,沙场建功,杀得鞑靼人马蹄惊惧吾北上!

则朕许诺,剑履上殿!

若尔等能礼贤下士,教出如宋景等国之栋梁,着书立传,造福百姓。

则朕许诺,入朝不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