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自有妙计

分工完成,我便告辞回家收拾行装,一大早去上朝浪费了半天时间,又被杨荣诱骗到他的府邸,这东拉西扯之间,不知不觉现在十分都已经是下午三四点的光景了,这个时分京城中到处都是人,马车又不能跑的太快,赶回家又得半个小时,整理行装又得耗费一些时间。

因为我的房间藏着许多秘密,所以从来不允许下人进入卧室,搞得只有自己收拾,军营又在北城门外,军令说什么什么什么时辰之前必须到营,反正我换算了一下,意思晚上八点之前要到军营报道,不然立斩不赦!

艹!就这样我紧赶慢赶的回家收拾又急匆匆的赶到军营,好歹是赶上了,到了军营之后,我先是去参加了一下当前军营如今最高统帅张辅,按照资历来说,郑亨本应作为最高统帅,虽然他只是个侯爷,但真正来说如今他才是武勋第一人。

不过郑亨自觉年事已高,决策也不如壮年时那般果断英勇,所以选择退位让贤,自己干脆到后军去管民夫以及后勤了,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不管在哪里,都是做贡献,只要是对大军有益处,就算只是做一个小兵,他也愿意。

此番言论一时间将他的声望又提升了整整一个大的阶段,只要一谈起他,无人不敬佩,就连远在皇宫的朱瞻基听闻此事之后,也是一笔写下——《国之柱石》四个大字,送往武安侯府,以示表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只有我多少了解他的秉性,知道他这番言论只不过是在装逼罢了…或许还有张辅…自己年老体衰,本来就做不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是作为统帅或是军中大将,那肯定天天得待在中军大帐谋划战事,他这一把老骨头的,估计干不了几天儿就一命呜呼了。

但是他又觉得自己如果不表现一下的话,心里又不舒坦,毕竟好歹自己也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才做出了此等不要脸至极的事。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之前那么每天我和张福正亨三人一起闲谈此次出征的军队该如何管理,他们嘴里面一直蹦出一个又一个我完全听不懂的名词。

什么五军都督府,什么镇守内臣之类的我都还大概能理解个五分,但是什么总兵、游击、诸道之类的专有名词,我完全就如同听天书一样。

所以当时我就开了个黄腔:“怎么打个仗这么的麻烦,就不能把军队改一下吗?”

说完之后他们倒是来了兴趣问我,此次十万万大军出征,要是我来安排应该怎么做?

我本来只是想口嗨一番,抗议一下他们讨论的我都不懂,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哪知道他们直接把问题甩给了我,但是我黄腔都开出来了,说自己不会的话,似乎又特别丢脸,毕竟我也是打过仗的,好歹也算个武勋……

“要让我说的话,此次北征十万人,如果陛下要亲征的话,在从三大营抽出五千人,大军分四路,两万在前,两万在左,两万在右,一万五千守卫中军大营,一万在后。

皇上是整个大军的元帅,汉王殿下不用说,不给他个左副元帅当他肯定得撒泼打滚,他本来就是个好面子之人,不过这个左副元帅只是名义上的,他绝对会冲在战场的最前面的,至于军务决策他肯定没那闲心。

然后你们两位之间,选一个做右副元帅,这个右副元帅实际上是对整个大军的行进、作战做战略决策的,相当于是整个大军的实际首领。

除开抽调的五千皇帝亲兵之外,这十万大军,每一万人安排一个将军,共计十位,由皇上和右副元帅直接负责。

每位将军手下设十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一千人,选出一个千户,千户所之下又分十个百户,选出一个百户,百户所之下设置两个总旗,均为五十人,剩下就不用细分了,数万人战场没必要设小旗。”

当我将我的设想讲出来之后,他们两人均是嘲笑:“你这样其实也跟大明本来的制度差不了太多嘛。”

“怎么可能差不了太多呢?像如今一个千户一般都是1100多人。千户千户,1000个人才叫千户嘛,就是要整整齐齐的才好看,才利于管理!而且我希望此后咱们大明朝的卫所制度,都可以像我所建议的这样变得越方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