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棋差一招

李渊闻得此言,微微眯起双眼,眼神深邃而凝重,缓缓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封德彝所言不虚。只见他沉默片刻之后,方才开口回应道:“封伦啊,你之所言甚是有理。二郎如今这等威望渐长之势,于我大唐而言,恐怕并非全然是件好事。”

李世民平定夏县之后,正欲率领大军踏上返回长安城的归途。他已然做好安排,决定仅留下李渊之前派遣来平叛夏县的宇文颖和常何等数名将领统率数千士兵处理战后事宜。然而,就在此时,一封来自李渊的诏书犹如晴天霹雳般送达至李世民手中。

当李世民展开这封诏书并阅读其中内容之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原本俊朗而充满英气的面庞此刻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完全笼罩,让人难以窥见其真实的表情。他那双明亮如星辰的眼眸之中,此刻却燃起了熊熊怒火,同时还夹杂着深深的悲痛与无奈。

小主,

原来,这封诏书中竟是李渊下达的一道令人震惊的命令——要求李世民将夏县全城屠戮殆尽!这个消息对于一向心怀仁慈、重视民生的李世民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汹涌澎湃的悲愤之情:父王先是无情地斩杀了功勋卓着的刘文静和薛仁杲的一众降将,如今竟然连那些手无缚鸡之力、无辜可怜的平民百姓都不放过!如此残忍冷酷的行为,又与当年那位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隋炀帝杨广有何本质区别呢?

站在一旁的房玄龄同样面露忧色,他深知屠城之举不仅对于城中的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更是会给秦王李世民自身的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于是,他忍不住开口问道:“秦王殿下,现今陛下下旨要对夏县实施屠城之令,难道我们当真要遵命执行吗?尽管夏县曾经发生过叛乱之事,但城中的普通民众毕竟是无辜之人啊。”房玄龄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无辜生命的关切以及对局势发展的忧虑。

李世民那双深邃的眼眸之中,忽地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之色,然而转瞬间,他便恢复了往日里那副镇定自若的模样,只是轻轻地叹息了一声,缓缓说道:“玄龄啊,难道你真就没有瞧出来,父王此番颁布的这份诏书,分明就是特意冲着本王来的么?”

听闻此言,房玄龄不禁心头一震,满脸惊愕地望着李世民,讷讷问道:“秦王殿下,您为何会如此说呢?属下实在是想不通其中缘由啊。”要知道,在房玄龄看来,陛下对秦王一直都是宠爱有加、委以重任的,怎会突然之间下达这样一份诏书呢?

只见李世民微微摇了摇头,苦笑着解释道:“以本王现今所掌控的势力而论,想要与父皇正面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倘若我执意不肯遵从旨意去屠城,那便是公然违抗皇命,其后果之严重,想必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一二。但若是本王前去向父王苦苦哀求,恳请他收回成命,恐怕这夏县的无辜百姓们,最终还是难逃一劫,极有可能会落得跟刘文静一样凄惨的下场。所以无论如何选择,这些百姓都注定是非死不可了……”说到此处,李世民忍不住又是一声长叹,脸上满是无奈与悲戚之情。

一旁的杜如晦听闻此言,却是眉头微皱,略作思索后开口说道:“秦王殿下,依臣之见,屠城之举对于我军的东进战略部署实则大有裨益。诚然,屠城手段颇为残暴,但此举却能起到杀鸡儆猴之效。如此一来,便可震慑住河东地区其他诸县,使之不敢轻易效仿夏县那般叛变背刺我军。再者,我军刚历经一番高强度战事,将士们皆已疲惫不堪,军心亦有所浮动。此时若行屠城之事,倒也不失为稳定军心、防止炸营的良策。”

杜如晦眼见李世民的神色之间依旧流露出些许犹豫之意,心中不禁一紧,赶忙又向前迈进一步。只见他双手拱起,抱拳于胸前,言辞恳切地继续劝说道:“殿下应当知晓,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慈不掌兵’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虽说心怀天下苍生乃是大义之举,但这一切都必须要建立在自身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的前提条件之下呀。如今陛下已经下令要屠城,如果殿下抗旨的话,微臣恳请殿下千万莫要有妇人之仁,务必要当机立断、果敢行事才行啊!”

李世民听着杜如晦这番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一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早已没有了退路可言。倘若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而丧失掉谋取大业的良机,那么之前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岂不是全都付诸东流?想到此处,李世民暗暗攥紧了拳头,目光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