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故人已经是旧人

面对这些谏臣的宁死不屈,皇帝当然是不会同意的,所以皇帝下令杀了一些大臣,但是人都是会死的,天命就是如此,人谁不死呢?只要死得好。大多数大臣和武将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两种死法是名臣名将会选择的死法,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事情才是真正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要是有昏君的话是一定会拼命死谏的,那些时候其实就没有什么别人所说的忠君爱国了,因为谏言才是忠君爱国。

哪怕皇帝杀了十几个谏臣,甚至于只要有人在朝堂上说起这件事情,皇帝都会下令,但是说到底皇帝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于是这件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也是皇帝向着群臣妥协,谏臣是杀不完的,只要有科举,只要有人进入翰林院,那么就是会有人成为谏臣的,而且要是把所有谏臣都杀死的话,那么皇帝在后世的骂名是不会少的,对于皇帝来说,谋反都是他这辈子永远无法洗刷掉的事情,哪怕是千世百世都是没有办法的。

谋反的骂名是皇帝无法洗刷的,甚至于后世当中有很大的可能会有人只因为皇帝谋反的事情去诽谤他,虽然在那些百姓眼中,皇帝是个好皇帝,而且皇帝的即位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也是很不错的。

但是文臣和后世的史官对于这些事情的记载,是不同于百姓的。

对于文臣和后世的那些史官来说,百姓是可以通过一点小恩小惠收买的。而且皇帝做的事情对于文官来说,是很过分的,因为大多数官员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他们对于皇帝的看法是这样的,皇帝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希望皇帝能够无为而治。

庄子当中说过,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可是皇帝的做法是不同的,皇帝除了让内卫分管一些事情之外,剩下的多数事情都是打算亲力亲为,要不是因为皇帝的时间有限,甚至于现如今的那几位宰相能做的事情都不会有太多。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皇帝都处理不了那些谏臣,也没办法给齐安国一个真相,对于齐年北来说,他之所以说话的时候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其实就是对于一些往事的逃避。

他不愿意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物,齐安国可是朝中有名的君子,而且是那种大儒都觉得很不错的君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就是大多数人对于齐安国的看法。

而宋衡对于齐年北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只不过齐年北和齐安国这对父子还是有些地方不一样的,就比如两个对于其中一些事情的看法还是一样的,对于案件的专心致志和对于案件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就在齐安感慨的时候,齐年北却注意到那个一身黑衣的人在人群中很快地换了一身衣服,随后转头走向街角,齐年北说道:“大安,走了,别在这里想事情,鸟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