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他就是靠着这些内容和我争辩的,而我所说的内容是荀子的文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以前我们还会妥协,但是那件事情,我们都没有妥协,或许我们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会服软,但是我们两个人都是没有服软的,所以我们当时的争吵是有很多,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们两个在想一件事情,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会等到对方说服的。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原本的想法,要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管过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或许会成为我们之间以后的谈资。
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这件事情更像是我们应该放弃友谊去争论的事情。所以我们后来只要是见面就会讨论这些事情,甚至于只要是我们两个见到自己见到的事情,只要是能够佐证我们两个之间的内容,那么我们就会和对方多。
如果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我们最多只是烦躁彼此,不会弄崩自己的友谊,但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是我们两个当时突然之间就因为一件小事情吵架了。
这件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当时见识到两个孩子在逗一个街边的乞丐,我是这么说的,如果不是他们两个生来就是恶的话,那么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