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河南

乡村之中,再也听不到犬吠之声,只剩下催租吏那令人胆寒的敲门声。

每一次敲门声,都如同催命符,让百姓们惊恐万分。树上的杜鹃啼叫,仿佛也在为这悲惨的世界哭泣,洒下的是百姓被鞭笞的斑斑血泪。

黄埃漫天,赤地千里,每一个乡村都几乎断绝了人烟,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死寂的空气。夜晚,白骨与青磷相伴,鬼哭声在旷野中回荡,阴森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在这样的绝境中,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

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非人的生活,对明朝政府的统治彻底失去了信心。

农民军的到来,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他们纷纷响应,加入农民军的队伍,希望能在这片混乱的世界中,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线生机。

崇祯六年底,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用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下了河南当时的这一惨状。

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明朝末年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深层原因。

农民军进入河南后,迅速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他们深知百姓的疾苦,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救济饥民。

这一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百姓干涸的心田,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许多百姓自发地为农民军提供情报、运送物资,甚至直接投身战场,与农民军并肩作战。

崇祯七年以后,农民军的力量陡然增长,这与中原地区大量农民的加入密不可分。

这些新加入的农民,虽然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明朝政府的深仇大恨。

他们在农民军的队伍中,迅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为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农民军在河南的活动,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极大恐慌。

崇祯皇帝朱由检,紧急调集各地兵马,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左良玉、曹文诏等明朝将领,奉命率军进入河南,与农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农民军充分发挥了他们灵活多变的战术优势。

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善于利用山区、河流等自然条件,与明军周旋。